ASPENCORE旗下《电子工程专辑》分析师团队经过半年的第一手跟踪调查和分析,加上各家公司的官网信息和公开数据,挑选出30家国内MCU厂商,并对他们进行了适当的量化评估和综合实力陈述。这是继《中国IC设计行业30家上市公司综合实力排名》分析报告之后,China Fabless 100系列行业分析的又一重量级报告,相信会让读者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中国MCU市场及国内MCU厂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。
本报告分为如下七个部分:
● 2020年MCU产品及应用现状和趋势
● 全球MCU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
● 中国MCU市场规模及增长预测
● 国内MCU厂商的市场竞争力
● 30家国内MCU厂商基本信息及统计分布
● MCU六大应用领域及相应的TOP厂商
● 30家MCU厂商综合实力对比
微控制器(又称微控制单元,MCU)是一种针对特定应用的控制处理而设计的微处理器芯片,其工作频率(在1MHz到200 MHz)和功耗一般比PC和手机的CPU/MPU都要低。现今的MCU都是系统级芯片(SoC),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了多种功能模块和接口,包括存储器、I/O端口、时钟、A/D转换、PWM等,以及SPI、I2C、ISP等数据传输接口。
按照位数来划分,MCU可分为4位、8位、16位、32位和64位微处理器,现在32位MCU已经成为主流,正在逐渐替代过去由8/16位MCU主导的应用和市场。若按照指令集架构(ISA)来划分,MCU类型包括8051、Arm、MIPS、RISC-V、POWER等微处理器。基于Arm Cortex-M系列内核IP的MCU已经成为32位MCU的市场主流,最近几年开源的RISC-V微处理器也开始流行起来,特别是在新兴的物联网领域。
32位MCU工作频率大多在100-350MHz之间,处理能力和执行效能比8/16位更好,其应用也更为宽泛。系统厂商出于自身产品研发效率和项目管理的需要,将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、容易获取设计资源的内核处理器。因此,既满足厂商需求又具有丰富生态系统资源的Arm内核成为32位MCU的主流方向,其优势和市场占有率会越来越大。
此外,随着先进制程工艺的采用,32位MCU的成本逐年降低,其平均售价(ASP)正逐渐逼近8位MCU。早在2015年,全球32位MCU出货量就已经超过4位、8位与16位MCU出货量总和,占到总体MCU市场的54%。预计32位MCU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在2020年市场占有率将超过60%。
低功耗是MCU器件的核心指标,因为很多MCU都是内置于电池供电的电子设备中,续航能力不足会严重影响消费领域的用户体验。而工业领域的要求更为严苛,如隧道或桥梁上用于检测位移变形的传感器节点,有些仅靠电池供电且要求正常工作长达十年以上。在新兴的AloT领域,传感节点数量众多,主控芯片的功耗和联网设备的续航能力直接影响产品的可用性。
汽车电子应用已经占据超过1/3的MCU市场,而汽车自动化、电动化、智能化、网联化正在推动着汽车电子行业快速发展,这将大幅拉动高集成度MCU器件的需求。同时因为系统复杂度日益增加,车用MCU逐渐由8/16位升级到32位,并且使用数量也在增加。以ADAS系统为例,Level 2车型就搭载了自适应巡航、车道保持、紧急制动刹车等功能,其中大量使用的车载传感器和车载摄像头需要高性能的MCU来做模拟数据的处理与驱动控制,未来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有望加速MCU市场的增长。
疫情影响带动了测温仪市场,一时需求快速增长供不应求,带动了传感器、MCU及运算放大器等需求迅猛增长。预计2020年国内手持测温仪总产量达65万台,同比增长117%,全球红外MCU出货量将呈跳跃式增长。
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,2019年全球MCU整体市场规模为164亿美元,预计2019-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(CAGR)为6%。MCU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、工控/医疗、计算机网络和消费电子等领域,占比分别33%、25%、23%和10%。
今年上半年,受到全球电子供应链整体疲软、汽车销售放缓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,MCU整体市场规模有所下滑;年中以来,市场出现稳定迹象,预计2020年出现适度反弹。根据IC Insights预测,2022年全球MCU销售额将达到240亿美元。
在2020年全球各类MCU市场份额预测中,32位MCU将占据62%,16位占23%,4/8位占比15%。预计到2024年,32位MCU将达到71%,而4/8/16位MCU会逐年下降。
据 IHS数据统计,2008-2018 年间,中国 MCU 市场年平均复合增长率(CAGR)为 7.2%,是同期全球 MCU市场增长率的 4 倍,2019 年中国 MCU 市场规模达到256亿元。目前,中国物联网和新能源车行业的增长领先全球,预计2020年中国MCU市场规模将超过268亿元,市场增长速度仍将领先全球。
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,2019年中国MCU应用市场主要集中在家电/消费电子、计算机网络和通信、汽车电子、智能卡,以及和工控/医疗等领域,市场占比分别为25.6%、18.4%、16.2%、15.3%和11.2%。其中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应用对MCU的需求增长是最快的,预期到2023年工业/医疗电子的市场份额将赶上消费电子,达到92亿元人民币。
目前国内MCU厂商主要在消费电子、智能卡和水电煤气仪表等中低端应用领域竞争,但在市场潜力大且利润比较高的领域,比如工业控制、汽车电子和物联网市场,都被国外的MCU厂商垄断。预计2020年国产MCU厂商的销售额将达到148亿元人民币,占整个中国MCU市场的55%。2019-2020年由于ETC和5G市场对智能卡的需求量剧增,使得智能卡应用的市场占比超过15%,预期2021年后会逐渐放缓,占比逐渐下降。
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出口限制虽然对华为等OEM厂商有负面影响,但却间接带动了“国产替代”热,为国内MCU厂商创造了大好商机。预计到2023年国内MCU厂商的出货量将增长到256亿元,其中在消费电子MCU市场的占比将达到86%。
根据2019年国内MCU厂商的上市公司财报,中颖电子以7.79亿元的MCU销售额占据第一的位置;兆易创新的MCU收入为4.43亿元;上海贝岭的MCU营收为2.31亿元;东软载波为2.12亿元。以兆易创新为例,2018年该公司MCU业务在国内整体MCU市场上占率为2.09%。而在国内MCU高端市场,兆易创新市占率为9.4%。该公司积极布局32位通用型MCU市场,目前已经形成近20个系列、300多款芯片的产品矩阵,以ARM Cortex-M4系列为代表的新产品跻身高端市场,同时也开始量产基于RISC-V内核的MCU芯片。像兆易创新这样的国内MCU厂商,未来增长空间仍然很大,特别是在新兴的物联网、汽车电子,以及工业控制领域。
● 员工中位数:150人
● 上市公司:12家,其中包括2家在新三板上市,以及3家上市公司的子公司
● 总部:上海10家、深圳7家、北京3家、珠海3家、苏州2家,青岛、南京、杭州、重庆和安徽芜湖各1家
在中国市场,MCU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六个领域。我们根据这30家MCU厂商的产品特性和出货量,分布归入相应应用类别,但这并非意味着一个公司只提供一个应用的行业方案。国内MCU厂商多集中在家电和消费电子应用领域,该市场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。而在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,国内MCU厂商的技术、产品和应用方案跟国际大厂还有不小的差距,有能力提供车规级MCU芯片的厂商还不多。
● 家电和消费电子:炬芯、建荣、中微、中颖、雅特力、芯圣、汇春、灵动、晟矽
● 物联网:芯海、乐鑫、贝特莱、兆易、云间
●智能表计、IC卡及安全:国民、复旦、贝岭
● 计算机和网络通信:国芯、极海、东软、沁恒、华芯
● 工业控制:华大、万高、时代、航顺、赛元
● 汽车电子:赛腾、杰发、芯旺
我们从如下五个角度对每家公司进行高度概括性陈述和对比:主要产品、核心技术、关键应用、主要客户、竞争优势。虽然公司员工人数和研发人员比例、申请专利数量和财报等数据可以更为直观地对比,但因为大部分厂商都是非上市公司,我们获取的数据还不能全面而客观地反应这些公司的综合实力,因此我们在此没有列出这些量化指标。
欢迎下载
请填写下方信息,即刻下载资料。
感兴趣的产品
我们使用将使用Cookies来实现各种不同功能,包括优化您的体验、分析和广告。继续浏览本站点或单击“接受并关闭”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。 如需更多信息,请阅读我们的隐私条款Cookies页面。